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 / 2)

大明文魁 幸福来敲门 1863 字 2个月前

林延潮先命李元翼在一旁休息。

然后林延潮与李如松,陈行贵,于仕廉,刘黄裳在行辕之中会谈。

这时候王京早已被倭军烧成了一片白地,倭军在退出王京之前,又屠杀了数万朝鲜百姓。

而李如松自渡过汉江追击倭军后,出现了一定粮草补给不足,而这时候林延潮与玄苏达成‘停火协定’,李如松也是率两万明军主力返回王京就食。

听闻有九万倭军围攻晋州城之事,于仕廉,刘黄裳都觉得倭军兵力有些多。

但李如松却出言道:“吾观破倭寇不难,一倭寇围攻于坚城城下,锐气必挫。二我军皆精锐之师,两万人马可抵十万倭军。三刘綎部五千人马正驻星州随时可以驰援晋城,而晋州附近也有朝鲜退下的人马,虽为败军,但……好歹也聊胜于无。故而倭军虽众,吾不惧矣。”

听李如松这么说,刘黄裳有些迟疑,欲言又止。

而这时林延潮道:“既是有提督这句话,那我们就速速进兵晋州!”

于是李如松立即回营整顿兵马,而林延潮也准备随大军出征,同时他还书信于刘綎让他派信使前往晋州城,与倭将交涉,让他们立即退兵。

就在王京的两万明军要出动时,这边突然来了圣旨。

传旨之人乃辽东都司张三畏,他来林延潮这传达朝廷旨意。

圣旨上大意云是要问罪于朝鲜国王,责他守国不利之事。

同时还言倭寇已知敬畏,有降伏归顺之心,让林延潮暂时罢兵,不许开衅。圣旨上还说,朝鲜王还都于王京,整兵自守,我各镇兵马久疲于海外,除少留锐师,以为声援,其余以次撤归。

听了圣旨后,左右都色变。张三畏见众人神色有异,不由问道:“经略大人,此事可有不妥?”

林延潮点头道:“九万余倭军正围攻晋州城,此城在存亡旦夕之间,吾正要率师救援!”

张三畏闻言欲言又止,眼下文臣权重,他虽是来传旨,但在经略面前不敢出声。

林延潮温言道:“中使先休息一二,本部稍后再与你说话。”

“是。”张三畏不敢出声质疑,立即退下。

张三畏走后,于仕廉忍不住道:“恩师,这都要出兵了,这突然来了圣旨不许开衅如何是好?”

林延潮道:“这必是石东明拿得主意。”

“石大司马?”

林延潮点点头,他虽身在朝鲜,但朝中的故旧学生一直与他有书信往来,所以对朝堂上的动向可谓一清二楚。

石星是要打定议和的主意了。

之前石星主战,认为从战略地缘安全考虑,朝鲜非救不可,同时能一战而克,故而极力出兵。

后来随着战事进展,石星才明白倭军在朝鲜足有二十万人马,兵力远超明朝。而这时候国内民困饷乏,不能支持长久大战,作为出兵的倡议者石星决定在保住平壤大捷,火烧龙山的胜果下议和。

两国的条款冲突很大,石星不是不知道,但他解决的办法就是忽悠。

清朝时外国使节要参见乾隆,外国使节坚持不跪,但乾隆说你一定要跪。

这时候怎么办,于是官员们就只能说‘洋人的腿不能弯曲’。

乾隆就那么容易被下面欺瞒吗?

乾隆不是傻子,他要一个对天下臣民解释的理由,如果捅破了也是臣下欺君。

对于官员而言这件事敷衍过去了,就是外交智慧,过不去,再找借口。

对于外交使节而言,与中国通商才是大事。

石星也是这个打算。

而从双方分歧来看,明日两国冲突在三点一和亲,二国土,三封贡。

倭国从国家到个人,从来目的性都很明确。

和亲的目的,不是为了公主,而是取得与明朝平起平坐的权力,双方以对等大国交往。

国土封贡都是为了土地利益和经济利益。

这就是丰臣秀吉的目标。

而从明朝考虑第一点和亲,绝对不行。

什么效仿王昭君故事也不行。

明朝是宗藩关系,就如同任何人见到皇帝都要拜一样,就算你外国使者又如何,岂不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宗藩关系现在人看来不理解,但在那个时代绝对比殖民体系更显得文明,因为我们不诉之武力使对方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