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左乱缘由(2 / 2)

国士 衣山尽 1763 字 2个月前

同时,又命令在京所有勋贵、九卿,翰林和科道官员前去审视。曾经做过东宫教官三年的大学士王铎一眼见看出那人是假冒。

王铎上奏疏说:“臣一见即咤之曰:‘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岂其然乎?’臣同旧礼部尚书北京端敬殿中侍班三年,例当考满升荫,为妬者沮之。尚记先帝东宫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今臣立于面前曰:‘汝识我不?’应曰:‘不也。’曾谓三年侍班几之离者二尺有咫而不识臣为谁耶?臣已确知其伪矣。臣又问:‘讲书在何殿?’曰:‘文华。’岂知其在端敬殿也。又问:‘几上位置何物?’臣暗记其有讲读数目十个算子,乃竟懵懵罔知也。臣大怒,……即昌言告诸臣曰:‘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

于是,这个假太子当即就被拿下,交三法司会审,这才得知,此人确系假冒,本姓王,名之明,乃是高阳一普通人家子弟。

按说,这也就是一件普通的案子,没什么了不起。

在现代世界的时候,孙元也大概看过这一案件的历史资料。再他看来,这个王之明肯定是假太子。抛开王铎这个做了三年太子老师的人不说,南京政府中的官员中有很多从是北京逃来的。这些人当中不少人都是认识太子朱慈烺,如果他的身份是真,为什么当初没有人上前相认?而且,这人两太子平日里在什么地方读书都说不出来,不是李鬼才怪。

可是,这事直接关系到法统,关系到弘光皇位的合法性,如果运用得当,未必不是一件政治斗争的大杀器,至于那王之明究竟是不是假冒的太子,已经不重要了。

弘光帝为了巩固皇权,和马士英联手打击东林,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于是围绕着太子的真伪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将中掀起了一片喧哗。弘光朝廷越说是假,远近越疑其真。太子遭禁,掀起了轩然大波,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等大臣上疏抗争。

左良玉本就是东林的人,当初他做官曾得力于侯恂的推荐。侯恂本是东林党人。

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担心东林党人依靠左良玉跟自己为难,诸多提防,并修筑板机城作为向西防御的屏障。左良玉说:“现在西面有什么好防的,大概是防我吧!”对于朝廷打压东林一事本就极度不满。

而且,他这人虽然跋扈,可能够有今日的风光,全赖崇祯皇帝一手提拔,对于崇祯帝非常忠诚。听说皇太子被禁,顿时怒不可遏,立即发檄文清君侧,带领大军顺长江而下,准备一举将马士英党羽连根拔除,让东林重回中枢决策核心。

马士英和弘光能够有今日的风光,还不是因为江北诸镇大军的拥戴,我老左这一回也要学学他们。

左良玉这次主力尽出,从汉口到蕲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长的军舰,浩浩荡荡地顺江东下了,就在前几日刚拿下了九江。

……

“什么清君侧,什么太子是真,不过是害怕闯贼的借口而已。国事,就是坏在这个左良玉身上,此人就算是死了,也不足以赎其罪之万一!”孙元想起这事,心中有些气愤。

实际上,当初左良玉在是否出兵南京一事上还是有些犹豫的,可李自成的溃兵一到,他就下决心了。

当初,左良玉驻扎在武昌。左部在经过朱仙镇大战之后,精锐损失殆尽,手下的人马虽多,可都是乌合之众。

李自成在河南被安济格打得溃不成军之后,仓皇南下湖广,要去攻武昌,以为根本。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闯军士气沮丧,要想打下有着坚固城防的武昌无疑是痴人说梦,也就是他走投无路时的疯狂而已。

可左良玉可是被李自成打破胆了的,就想出了这么个清君侧的主意,带着所有兵马一路随江东下,说是要为太子伸张正义,其实就是为了逃命。

结果是,李自成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武昌。

可李自成拿下武昌之后也守不住,然后阿济格来了。

李自成放弃武昌逃跑,建奴进城。

于是,整个华中落到清军手头。阿济格有了武昌这个根据地,正气势汹汹地朝南京杀来,和多铎、准塔夹击南京政权。

“如果左良玉留在武昌,坚守城市,阿济格也无法东进。在真实的历史上,南明的灭亡,这鸟人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不过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其实在江北,在淮安刘泽清那里,现在却是到了起用刘春这颗棋子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