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2 / 2)

帝御仙魔 我是蓬蒿人 1972 字 2个月前

张长安在这件事上的表现,说不上对错,只能说是选择。

个人选择。

摧眉折腰事权贵,虽有利而不为,坚持自己的风骨,坚守自己的骄傲,虽无利而为之。

“在此之前,我觉得张长安这小子可以大用,天赋不错,性情坚韧,胆大心细,还有不俗的才干。未来的大唐,必然掌控天下,正需要他这样的人坐镇一方,独当一面,威服四夷。”

李晔说到这里,颇为欣慰、欣喜的笑了笑,“但是现在,我觉得张长安有做宰相的潜力。”

宋娇白了李晔一眼,“如此感情用事,不知权衡利弊,也能做宰相?”

李晔摇摇头,正色道:“这不是感情用事,而是坚持原则,也是坚守本心。大唐有才的大修士不少,像杨行密那样的,更是能够独领一军,在未知之地开疆拓土的雄才。但在我眼中,杨行密可以战功赫赫,却绝对不能做宰相。”

“杨行密都不能做宰相?”宋娇诧异的张圆了殷红嘴唇。

“不错。他虽然也有坚持,但处事毕竟过于圆滑,算计心也太重。

“这世上就不存在真正外圆内方之人。圆滑得久了、多了,必然会影响到心智。乱世之中,杨行密或许可以成为一方诸侯,但绝对不可能一统天下;治世之中,他或许能做寻常国家的宰相,但绝对做不了未来的大唐的宰相。”

李晔罕见的面容肃穆,“一个真正的雄国,需要有原则的帝王,也需要有坚持的宰相。这世间的事,不是都能用来权衡利弊的,有些时候,利大而不为,有些事情,赔本也要去做。”

宋娇皱了皱妖媚的长眉,似有所悟。

李晔跟她说起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西汉覆亡后,北匈奴占据西域,东汉永平十六年,大汉再度向西域用兵,驱逐北匈奴,永平十七年,重设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为戊已校尉。次年,不甘失败的北匈奴发兵两万来攻,围耿恭部数百人于孤城。

双方喋血鏖战,从春至秋,汉军虽然伤亡惨重,但北匈奴竟然始终无法攻克城池。

当时汉明帝驾崩,汉章帝继位,朝廷一时无法支援,等到国政稍稍平稳,已经快要冬日。司空认为劳师远征,千里奔驰,救援这么点人不划算、没必要,而且等到大军过去,耿恭所部说不定早死完了。

而且现在正是寒冬时节,大军出动,自己首先就会折损,到时候死伤千人,耗费大量粮秣军资,去救援几百人,完全是舍小就大,还是从长计议,日后另找时间,准备好了再出兵西域得好。

而更多汉臣认为,耿恭必须救,且要立马去救。

于是汉军就去救了。

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共出动七千将士,于寒冬腊月,顶风冒雪,在西北戈壁荒漠中行军,去救援两千多里外,数十名生死未知的同袍。

路途中冻死多少人,没有记载。

次年正月,七千汉军将士抵达柳中城,大败车师叛军,斩首级三千八百有余,俘三千余。

而这时,他们距离耿恭还有数百里,中间隔着白雪皑皑的天山。正月时节大雪纷飞,平地积雪数尺,有的地方甚至逾丈,而将士们千里疾行过来,又方经大战,实在是疲惫不堪。

耿恭部几十人,还需要去救吗?

汉军分出两千将士,去救了。

援军抵达时,疏勒城中的耿恭所部,只剩下二十六人。

之后便是回撤,一路被匈奴骑兵追击,且战且走,抵达玉门关时,二十六人只剩下十三人。

他们虽然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但得以生还长安。

这便是十三将士归玉门。

也是岳飞在满江红中所写“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由来。

“若是杨行密为宰相,他或许会在来年气候适宜的时候,发兵找回场面,却绝对不会在寒冬腊月,派遣将士跨越千里去救援。但,张长安会。”

李晔沉声道,“这场救援,因为寒冬出兵,将士不知多死了多少,的确不划算。可我大唐,需要的就是会下达这种命令的宰相!”

这就是强汉雄风,是大汉之所以是强汉的原因,宋娇心悦臣服,躬身行礼:“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