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5章 最后的金手指(1 / 2)

抢救大明朝 大罗罗 1458 字 27天前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一条渡船的船舱内,大维齐尔艾哈迈德.科普鲁律总算是见着了大明“亨利王”,还有陪同亨利王而来的两个明印远征军的将军,其中一个看着黑黑的,应该是个印度人。还有一个长着一张东方面孔,也不知道是个蒙古人还是个明国人?

大明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也跟着一块儿来了,这个大使也姓朱,是周王家里的人,叫朱伦墩,和亨利王是一辈儿,今年三十多岁,也是太学生出身,毕业后入的外交部。先是公派奥斯曼帝国学习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后来又在外交部和奥斯曼帝国来回任职,现在已经当到大使了——这帮老朱家的子孙不当猪养了,就开始挤占民间读书人的登天梯了......所以当猪养其实也有当猪养的好啊!

除了朱伦墩和两个远征军的将军(他们一个是穆里尼奥,就是玛丽亚的哥哥,一个是葛尔丹派来的虎忠勇)之外,还有整整7200名果阿葡人战士(本来想招8000,可最后就招了这点)和800名准格尔和西楚的骑兵——不得不说,准格尔和西楚共和国这两个崩紧的神经的战时国家的效率,的确是非常高的,而且他们也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

现在准格尔、西楚、和硕特三国在中亚的战争打得也有点吃力啊!

虽然准格尔——和硕特联军在去年秋天攻占了花剌子模绿洲,但是在中玉兹草原上,准格尔和西楚的军队却屡战不利,倒不是吃了多大的败仗,而是总找不到决战的机会。

哈萨克人和罗刹人的军队非常狡猾,不和准格尔和西楚进行正面决战,而是一个劲儿和他们在草原上兜圈子。同时派出骑兵去袭扰西楚的屯垦区和准格尔的牧区!

而准格尔和西楚又不敢深入小玉兹(小玉兹在欧亚边界上了),因为那里距离罗刹人的本土太近。人口不怎么多的准格尔和西楚两国都不愿意打这种无把握之仗,所以中玉兹草原上的战争看来要没完没了打下去了。

就在朱慈炯和葛尔丹有点束手无策的时候,朱慈炋的信就被奥朗则布的使臣送到了他们的手中。

这两位一个是“笼子里面的王”,一个共和国的“霸主”,虽然不是独裁君主,但是也不必事事上报大明朝廷——西楚和准格尔都是“非礼之邦”嘛,又在战时。所以可以很快做出决断。

而他们的决断就是派兵支援,为朱亨利壮大声势,同时也加强奥斯曼帝国的信心。

他们俩都知道世界上的事儿,当然也知道奥斯曼帝国攻陷维也纳意味着什么?

不过西楚和准格尔的力量有限,能提供800人就不错了,也就是聊胜于无吧!

而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艾哈迈德.科普鲁律也没想过朱亨利带来的8000援兵真的上前线——他知道这8000人的嫡系,奥朗则布都在信里给说了,这8000人中的大部分是果阿的基督徒,余下一些信佛教的东方人。虽然都挺能打,但是肯定比不上耶尼切里军团的战士。

为了这一次的维也纳之战,艾哈迈德.科普鲁律已经将耶尼切里军团的人数扩充到了10万之众!

有了10万耶尼切里战士,大维齐尔哪里还需要外援上阵?

这些外援用来当拉拉队就行了,一半装印度人,一半装中国人......

老头子说了一会儿寒暄的话语,等渡船快要靠近伊斯坦布尔的金角湾的时候,老爷子才笑着说起了正题。

“亨利殿下,您能够带人前来,苏丹陛下就已经非常高兴了......这表明了大明帝国和印度帝国同奥斯曼帝国坚定的站在一起!不过你们远道而来,是我们的客人,我们奥斯曼帝国是不会让客人冒险的,所以您带来的军队不必上到前线去和基督教的军队作战。”

他的话被朱伦墩翻译成了汉语。朱亨利听了,就笑着回答道:“大维齐尔阁下,我认为我带来的军队可以在未来的维也纳之战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朱伦墩又把这话翻译成了土耳其语,老爷子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

朱亨利接着又道:“我的军队当中有不少神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