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1 / 2)

嫡妻不贤 温凉盏 2727 字 27天前

墨家的确已经没落,却也不是全无传人。

阿杏的师门,可算是相里墨这一支,她的师傅相里青,便是战国时秦墨钜子相里勤的后人。

原本宜生以为阿杏的师门是什么世外高门,门派中人自然也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但听阿杏说了跟墨家的渊源后,才知道自己错地厉害。

阿杏说的不多,但只从阿杏透露的那一言半语,加上记忆中各家典籍的记载,宜生也大致明白了阿杏的师门是什么情形。

墨家从来不是远离世俗、高高在上的孤高形象,相反地,自墨翟始,墨家弟子便多为社会下层人员,有农夫工匠,也有贩夫走卒,甚至连墨子本人便曾经做过舆人,即造车的工匠,因此还被当时的人称为“贱人”。

数百年过去,如今的墨家与最初的墨家自然不尽相同,但有些特质却保留了下来,比如成员的来源。直至如今,墨家依旧主要由社会底层人士构成。

据阿杏说,她的师门里有技艺精妙的车船工匠,更有精于格致数理之道的学问家。阿杏自九岁起便入了师门,方方面面都学了些,机关术略通,天文地理略懂,但她最擅长的却还是武艺,在满门数理学家和能工巧匠的师门里也算是另类了,不像是相里氏墨者,倒偏向游侠一些。

不过阿杏性子内向沉稳,虽重然诺,却不会意气上头便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性格,自然再适合做护卫不过。

宜生越发觉得沈问秋是有预谋地拐了阿杏给七月做护卫,于是也就越发地对阿杏愧疚起来。

阿杏倒是没有什么不满,甚至还说就算沈问秋没有找来,等学成出师,她估计也是要寻个武馆或镖局落户,靠一身武艺过活。

说罢,阿杏便又绷着脸指导七月扎马步。

被逼着扎马步的七月眼泪汪汪。

阿杏在她眼里简直就是仙子和大魔王的综合体。

与阿杏相反,七月喜欢机关术也喜欢格致数理,却唯独对一切运动深恶痛绝,其中自然也包括武艺。

不过,有大魔王阿杏压着,七月再怎么对学武深恶痛绝,也只得每天乖乖地起床跑圈打拳扎马步。

这样坚持了一个月,七月毫无武艺天分的事实便暴露出来,虽然拳法套路全学会了,但实战中,她依旧被比她还小了两岁的孩子,也就是厨房曹婆子的女儿小环虐成渣渣。不过,虽然练不成武林高手,身体却真的好了许多,再不像以前那样嗜睡了。

这让宜生高兴不已。

此外,与毫无成就的武艺相比,七月在机关和数理上的进步却是飞速的。

阿杏在这点上比任何人体会地都更深。

开始她只以为七月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但现在,她觉得七月何止是聪明,简直就是妖孽。

阿杏虽说在武学上更有天分,但这并不代表她脑子就笨,相反,阿杏很聪明。论起在机关术和数理学问上的造诣,阿杏的水平在师门中可以称得上中流,这自然不算什么,但她才只有十五岁,而她的那些师兄弟们绝大多数都已经是成年人,浸淫机关术和数理学问数十年,自然不是才十五岁的她可比的。所以,阿杏绝对不笨,甚至可以算是相当聪明的那一拨。

可是,跟七月比起来,阿杏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算。

七月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阿杏传授给她的知识,毫无消化不良的迹象。

阿杏顿时有了紧迫感。

于是,某天,宜生偶然发现阿杏托人从师门带来了一大箱子书,里面都是师门最近的各种研究成果,还有一些阿杏本就该学,却因为被沈问秋拐来当护卫而中断了学习的书籍。

“阿杏真用功啊。”宜生带着赞叹和欣赏感叹了一句,“离了师门也不忘继续学习。”

阿杏俊俏的脸顿时有些泛红。

☆、69|4.21

转眼到了月末,冷风一阵寒似一阵,院子里几棵李树和海棠哗啦啦地落叶子,每日清晨都在地面上铺成厚厚的一层。

刚用过早饭,院子里的落叶还未清扫,阿杏就带着七月在李树下扎马步,红绡绿袖在一旁候着。

宜生坐在窗前与赵掌柜一起盘点归翰斋的帐,时不时看窗外一眼。

“少夫人,这月铺子的收益又比上月多了五十多两呢!”盘完账,赵掌柜喜滋滋地道,看着宜生的目光便带着丝钦佩。

他这个女东家,可着实是让他刮目相看啊。

原以为是个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谁知道脑子里竟有那么多好点子!

接收到赵掌柜眼里的喜悦和钦佩,宜生微微一笑,心里也有些欢喜。

五十两银子,不论是对渠家,还是已经没落的伯府来说,都是个不值一提的数字,但对宜生,对归翰斋这个以往每年收益二百两银子顶天的小铺子来说,却都是个值得欣喜的数字。更何况,这才是归翰斋正是开始卖话本子的第三个月。

这三个月里,宜生为了这桩生意也是花了不少心思。

除了亲自写话本外,更为归翰斋定下了大方向,又出了无数点子。

话本虽受欢迎,但却是个本小利薄的,所以专卖话本的奇趣书堂便是以量取胜,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在这一点上,奇趣书堂已经做的相当好,作为对门,归翰斋若是跟着奇趣书堂学,根本捞不着什么好,所以宜生一开始就没打着学奇趣书堂的主意。

论根基、论话本子的齐全程度,一百个归翰斋也比不上奇趣书堂,所以归翰斋只能另辟蹊径。

拼量拼不过,那就只能拼质、拼特色。

奇趣书堂的话本子固然多,却质量上却难免参差不齐,大量作品都低俗老套,大家小姐和穷书生的故事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而话本本身又是质量低劣的麻沙本,纸张薄脆黄暗,薄薄的一个小册子,看上去就跟正经书籍不是一个档次。

而归翰斋呢?

宜生让赵掌柜陆陆续续又找来十来个愿意为归翰斋写话本的穷书生,这样一来,每月为归翰斋写书的穷书生已经有二三十人,这不是为了以量取胜,而是为了精中选精。

每月无论那些书生交上几个故事,翰墨斋最终至多只选取十个,每月只刊印选中的故事作为新书,其余没选中的都弃之不用。

审稿严格,自然也就保证了话本的质量。而在印刷和用纸上,归翰斋是借着渠家书坊的印坊印书,质量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当然不可能像正经书籍那样用上好的纸,但相比普通话本子,却还是好上不少的。

当然,质量高定价自然也就高,归翰斋的话本子售价普遍比一般话本高几文钱。这几文钱会让普通老百姓犹豫,甚至直接将很大一部分客人拒之门外,但对手头有些闲钱的人来说,这几文钱却又完全算不上什么。

尤其那些爱看话本子的少爷小姐们,多花几文钱就能买到看上去上一个档次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却是求之不得。因此归翰斋的优质话本一推出,首先吸引到的便是这些不差钱的。其他就算没这些少爷小姐有钱,几文钱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大钱,因此若话本质量真好,也依旧会有不少人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