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北洋武备学堂(2 / 2)

穿越1879 狼途 2087 字 22天前

谭嗣同此时也就二十出头,小李经述一岁,他一听李经述要办军校,也很感兴趣,便道:“不知北洋武备学堂一年准备招多少人?”

李经述说:“一年招两千人。只要陆军军官学校坚持二十年,华夏必成军事强国。”

谭嗣同问道:“我有一个朋友,人称大刀王五,在做镖局生意,能否聘请他当军官学校的武术教官?”

李经述听说过大刀王五的威名,大喜,对谭嗣同说:“习武可以强身健体,求之不得。”

李经述将办军校的初步方案和刘坤一说了,刘坤一极为欣赏,道:“贤侄,有志气!世上大多数事情,站在一边看容易,真正去做就很难。筹办中国第一所现代陆军军官学校,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老夫断然没有不支持的道理。”

争取到了刘坤一的大力支持。加上李鸿章的力荐,朝廷批准李经述到天津筹办陆军军官学。李鸿章给军官学校解决了天津的办学场地和聘请德国洋教官的问题,李经述很快发现一个问题,除了谭嗣同,他的老部下大多都驻扎朝鲜,身边特缺既懂兵又能对他个人保持忠诚的军事人才。李经述的想法,是把北洋陆军军官学校变成自己的“黄埔军校”。恰好1885年,袁世凯回京述职,李经述便让他举荐一人帮助筹办陆军学堂。

袁世凯也很敏感意识到陆军学堂是一个掌控未来中国的巨大平台,便毛遂自荐,说:“承蒙李公子厚爱,项城在朝鲜练就新军,不如俺回天津,襄助李公子办军校。”

李经述猜到了袁世凯的心思,袁世凯这人虽然精明能干,但野心也不小,又极会搞人际关系,绝对不能让他染指北洋陆军学堂,于是便拒绝袁世凯道:“朝鲜那边,还少不了袁大将军。”

袁世凯便又举荐了自己在陈州府结拜的兄弟徐世昌。徐世昌本来就天津人,光绪二年徐世昌得到袁世凯的资助后,中了举人,光绪十年就中了进士,这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在清代属于清水衙门,徐世昌做的事情和张之洞当年一样,都是为领导写写讲话稿,整理文件什么的,极其枯燥无聊,徐世昌比张之洞的境遇更悲惨,当时正跟着被革掉军机大臣并且降了两级的李鸿藻混日子。

在衙门机关里头,领导不得志,就容易挑下属的毛病,下属往往就跟着受气。李鸿藻因为在中法战争中在幕后策划倒李鸿章,被慈禧太后革掉军机大臣并且官降两级。一身才华的徐世昌,每天上班别提上得多憋屈。那天一卷文书没整理好,就被李鸿藻一顿臭骂!袁世凯找到徐世昌,劝他抓住这个飞黄腾达的大好机会,还将自己在朝鲜练兵的经验倾囊相授!

“多谢袁老弟!”徐世昌也正想换个地方透透气,便借机出了翰林院,到天津襄助李经述办军校。

徐世昌果然足智多谋,见练兵人才短缺,建议李经述可以把一些程序倒过来走,比如先在淮军中招揽一些下级军士,再给李鸿章写具体的建校筹划和练兵计划。李经述便去淮军中广贴告示,为陆军学堂招人才,李鸿章同意了。这一则张榜告示简单注明了北洋武备学堂的七大招兵条件:

一、双手平举能提起一百斤;

二、一个时辰能跑四十里;

三、身高五尺以上;

四、不抽大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去妓馆;

五、二十岁以上;

六、识字;

七、身体健壮,无疾病史。

李鸿章正式定名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叫“北洋武备学堂”,李经述顺利走出了坑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