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边境线的意外交火(1 / 2)

崛起1892 酸奶酪 2785 字 1个月前

林大鑫还在未来时空,陪伴刚刚身体恢复过来的宋可儿,在另外一个时空就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在中华帝国与俄国的边境线上,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战斗,一下子让中华帝国和俄国,在漫长边境线上的2国陆军部队,进入了战备状态,平静了几年的中俄边境,顿时火药味十足,一团战争的阴云笼罩了过来。

在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的冬宫内,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接到了边境线交火的情况之后,紧急派人把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海军大臣马卡洛夫和陆军大臣高尔罗斯基,召到了冬宫,商讨这次边境线的交火事件。

沙皇尼古拉二世沉声说道:“你们对这次新西伯利亚城的交火事件有什么看法”

新西伯利亚城是一座横跨鄂毕河上的城市,建城的时间并不算长,俄国人于1893年才开始在这里建城,不过新西伯利亚城的城区面积倒是不算小,大部分城区都在鄂毕河以西的土地上。因为几年前俄国加入八国联盟战败之后,鄂毕河以东的土地,目前都被中华帝国所占据,所以横跨鄂毕河上的新西伯利亚城,也被一分为二,鄂毕河以西的大部分城市,被俄国控制,鄂毕河以东的小部分城区,则归中华帝国拥有。

同时新西伯利亚城也是原来西伯利亚大铁路所经过的重要城市,不过为了防止中华帝国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俄国进行攻击,新西伯利亚城原来横跨鄂毕河的铁路桥,被俄国人自己给拆除了,这样西伯利亚大铁路就从这里被掐断。在俄国境内的铁路,归俄国人。

而中华帝国控制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从鄂毕河以东的新西伯利亚城出发,途经俄国原来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伊尔库茨克城、赤塔城、伯力城,直至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海参崴。全长数千公里。

在上次战争结束后,俄国和中华帝国都对各自所控制的新西伯利亚城进行建设,使得鄂毕河两岸的新西伯利亚城,都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要塞,互相防备对方的攻击,不过因为有鄂毕河的阻挡。双方在各自新西伯利亚城内的部队,这些年一直相安无事。

不过有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也许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可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来。

1908年7月23日下午,在鄂毕河以东的岸边。中华帝国皇家陆军1个班的战士,按照往常的行走路线在岸边巡逻时,在鄂毕河以西的岸边,也有一队俄国士兵像往常一样进行巡逻,突然中华帝国皇家陆军这个步兵班内1名新战士的步枪走火了,而十分不巧的是,步枪走火的子弹飞越了300多米,击中了鄂毕河对岸1名正在巡逻的俄国士兵。

这名俄国士兵也十分倒霉。这发子弹击中他身体的位置,正好是心脏,于是这名倒霉的俄国士兵。瞬间就毙命了。

这一队剩下的俄国士兵,以为对面中华帝国的士兵向他们射击,马上慌张的拿起枪,对鄂毕河东岸的中华帝国皇家陆军那个班的士兵射击,而中华帝国皇家陆军这个班的士兵,看到对岸的俄国人对自己射击。马上就地卧倒展开还击,同时利用对讲机请求支援。

中华帝国和俄国双方在新西伯利亚东西两城的部队。马上都接到了对方向自己发起攻击的消息,于是纷纷对鄂毕河的岸边进行支援。甚至双方都动用了大口径火炮。

交火一直持续到7月23日傍晚,才停了下来,双方虽然都动用了重火力,但是并没有派出部队,渡过鄂毕河,只是隔着鄂毕河交火,不过双方都损失不小,中华帝国方面损失了125人,俄国方面损失了427人。

之后中华帝国方面进行调查发现,这场边境冲突,是由于1名新兵的步枪走火所导致的,可是中华帝国却依然对外宣称,这场边境冲突完全是俄军先挑起来的,是俄军的士兵首先对在海岸上巡逻的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士兵开枪的,俄国人需要对这场边境冲突负全部责任,对中华帝国皇家陆军死难的将士进行赔偿,并且严惩俄国陆军中下达开火命令的刽子手。

俄国人一听顿时气炸了,这不是颠倒黑白嘛!俄国人自己也调查了事情的起因,查出来是有1名俄军的巡逻士兵,被河对岸的一发子弹击中心脏,巡逻队剩下的俄军士兵才对河对岸开火的!

你们中华帝国的人要不要脸,明明是你们先开枪的,结果却赖我们俄国人挑起事端,有没有这么无耻的了!

听到沙皇尼古拉二世询问新西伯利亚城的交火事件,陆军大臣高尔罗斯基愤愤不平的说道:“沙皇陛下,这次新西伯利亚城的交火事件,完全是中华帝国挑起来的,我们陆军部已经调查的清清楚楚,但是中华帝国这个国家,和它的皇帝一样,都是无赖的性格,不但不承认首先向我们巡逻队的士兵开火,反而诬陷我们俄罗斯帝国,说是我们的士兵先向他们开的火,简直无耻之极!”

沙皇尼古拉二世脸色很不好,也是被气的,本来就是中华帝国挑起的事端,导致了新西伯利亚城的交火事件,但是现在中华帝国倒打一耙,诬陷俄国,还要俄国对中华帝国死去的官兵进行赔偿,这不是讹诈嘛!中华帝国这么做,等于骑在俄罗斯帝国的头上拉屎,是可忍孰不可忍,作为一直被林大鑫欺辱的尼古拉二世,这回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有要爆发的节奏。

沙皇尼古拉二世咬牙切齿的说道:“那个林大鑫,以及什么狗屁中华帝国,真以为我们俄罗斯帝国好欺负不成!高尔罗斯基,目前边境线的情况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