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1 / 2)

掌家小农女 南极蓝 2513 字 22天前

于是,没有道观的小暖心安理得地把钱袋装进袖袋里,去找娘亲和小草。

小草与姐姐汇合后,立刻分享好消息,“那个胖和尚被老和尚骂了!”

智障吗?小暖又忍不住笑得发抖。

小草见胖和尚被骂姐这么开心,乌溜溜的眼睛一转,“姐,咱们团雪球,看谁先把胖和尚的毗卢帽打下来!”

听妹妹这么一说,小暖也觉得有点手痒。不过被娘亲盯着的小暖还是非常有长姊风范地道,“姐是大姑娘了,不能干这么孩子气的事儿。”

小草一脸遗憾,秦氏目露欣慰,嘶哑着嗓子道,“风凉,回家。”

乌家祖坟在济县城北,一家人随着人流绕过县城慢慢往回走。

绿蝶骑马追上来,在小暖耳边低声道,“登州江记绸缎庄的少东家江玺程又回来了,现在绫罗坊内想求见秦东家。”

小暖微微点头,“让秦三应付他,告诉秦三接下来几日的应酬都由他出面。”

绿蝶应声而去。

秦日爰的第一庄内两顷棉花制出万件寒衣帮着漠北军打了胜仗的事情已经传开,老将军入土为安后,日子又回归正轨,定会有不少商号向绫罗霓裳的东家秦日爰示好,意图一起做这棉布买卖。

因绫罗霓裳被包括京城来的太监和各路探子盯着,所以小暖要小心行事,不能再以秦日爰的面目出现,只能交给秦三。

想与第一庄的大管事、种出棉花的大功臣秦氏交好的人也少不了,小暖要留下来帮娘亲应对各种场面。

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他们要应对的第一个场面,就是她爹陈祖谟。

母女三人刚返回第一庄,陈祖谟便亲自登门拜会。

秦氏听到陈祖谟来了,坦然站起来,“你们俩待着,娘去!”

“女儿陪娘一起去。”小暖上前一步,小草抄起小棍子,大黄身上的毛也炸起。

秦氏自信地摆摆手,“没事儿,有些话你们的爹当着你们的面好说,当着娘的面他可说不出口!”

第四二五章 陈祖谟的如意算盘

娘亲说的在理。如果自己过去,渣爹就会用父亲的身份压她。如果娘亲去,他就没脸开口了。小暖吩咐道,“张冰,风露,翠巧,你们三人跟我娘一起去。”

可惜绿蝶不在,让她跟着最合适。

“汪!”大黄立刻叫了一声。

“大黄也去。”小暖补充道,大黄跟绿蝶起到的效果其实差不多。

待娘亲出去后,小草拉住姐姐的手,软乎乎地道,“姐,咱们去听着爹要说什么,成不成?”

“当然成,走!”

俩小丫头经抄手游廊穿垂花门,轻手轻脚地进入前院会客厅旁的小厅内。

大周待客之道男女有别。若是男客来,应是男主人在会客厅接待;若是女客来,要么去内院要么在会客厅里边的小间内,由女主人接待。男尊女卑,所以小间比外边的会客厅小一倍还多。

若是来的是两口子?

那当然是……男主人在大间接待男客,女主人在小间接待女客!全部坐在一个屋里说话是不可能滴。

小暖家只有女主人,所以男客来就在前院的会客厅接待,女客来就到内院的堂屋接待。

会客厅内,正在为厅内精致的博古架上摆着的破石头、烂树枝和针线笸箩而发笑的陈祖谟,听到脚步声回头见到穿着麻布孝衣的秦氏带着一帮子人和一条狗出现在门口,眉头就深深地锁起。

他与秦氏已经合离,应该避而不见才对!所以不该是小暖来么?这女人来做什么!

再者说,见客不该穿得整齐体面、遵分称家么?穿孝衣见客算怎么回事儿!

秦氏可不管陈祖谟是什么脸色,径自走到主位上坐定,待仆从在身后一字排开后才冷冰冰地问,“有事?”

陈祖谟头上的青筋嘎嘣一声跳起多高,“小暖呢?”

“她连着做了几天法事累坏了,在里边歇息。”秦氏道。

陈祖谟有心拂袖而去,但他也明白这次出去了下次不一定能进的来,只好迅速调整策略,耐着性子讲道,“在下有两件事想与秦夫人商量,可否?”

陈祖谟以眼神示意秦氏身后和旁边的大黄狗,让秦氏把这些“闲杂人等”赶出去。

秦氏怎么可能听他的,“我和你之间没有见不得人的事儿,说吧。”

陈祖谟额头的青筋又往上蹦了一寸!

明明他有人人羡慕的的涵养和耐性,连陈祖谟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每次面对小暖母女时,他所有的耐性就会荡然无存。这三个人简直就是他的克星,他上辈子一定是欠了她们的,所以这辈子她们才会处处跟自己过不去!

陈祖谟暗诵几句圣贤书,才能心平气和地道,“秦夫人种棉花做棉衣送去金吾卫,此等高风亮节在下敬佩之至,我济县能有秦夫人这等奇女子,百姓与有荣焉……”

听着陈祖谟巴拉巴拉地在外边夸娘亲,小暖和小草听着都觉得她爹这次跟往常不大一样:这是嘴上抹了蜜才来的?他怎么好意思说得出口?

外屋的秦氏看着陈祖谟的嘴脸,听着说半天没一句实话,就忍不住琢磨这样的男人,她当年是怎么能忍得住,任劳任怨、做牛做马地伺候了他十三年?

绝对是脑袋进了浆糊!

不跳出火坑,真不知道她和孩子们以前过得是什么鬼见愁的日子!

陈祖谟说得嗓子都干了也不见秦氏有个笑模样,也就停下了。他扫了一眼秦氏身后的两男一女和旁边打哈欠的大黄狗,见没有一懂规矩的过来给他倒茶,只得吞了口口水,接着讲道,“不知这献棉衣,是秦东家还是秦夫人的主意?”

“我提的,秦东家也觉得好,咋了?”秦氏不咸不淡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