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37 字 1天前

这些早在荀彧的计划之中。他当初请天子将唐姬召回宫中就有这个目的。

荀彧利用这个机会,详细向唐姬解释了当前的困难。孙策是没有和朝廷撕破脸,但他也没有俯首听命,杨弘被赶走了,杨修、马超等人都成了他的部下,南阳还在他的掌握之中,他所做的让步就是交出南阳应交的税赋和贡献,稍解朝廷的财力之困,给朝廷喘息之机。

这只是第一个回合的交锋,朝廷表面上胜了,实质上所得有限。孙策要在南阳举办比武大会,也有试探人心的意思。如果天下的人才更愿意去南阳效力,朝廷的道义优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接下来孙策会更加咄咄逼人。

要让天下人相信朝廷还有希望,还是人心所向,袁绍、孙策这些人才不敢轻举妄动。而要表明这一点,朝廷不仅要表现出应有的强势,更要把握住分寸,必须保证步步得胜,哪怕是小胜也比失败强。因为朝廷输不起,只要输一次,朝廷的虚弱就有可能暴露,更多的人会放弃朝廷,转投袁绍、孙策等人。

要想中兴大汉,仅靠几个忠臣是不够的,必须要争取更多人的支持。舍生取义的君子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朝廷太虚弱,不会有几人愿意来。

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阻止孙策的发展。将他调到会稽任太守只是第一步,将他留在会稽,让他腾不出手来关注中原的事才是关键。他在不在南阳,在不在豫州,对整个局势很重要。眼下的吴郡太守盛宪、丹阳太守周昕、豫章太守华歆都是文士,不是孙策的对手,要想将孙策困在会稽,必须选派其他人担任三郡太守,对孙策形成围堵。

人才哪儿来?从天下选拔,朝廷要立刻选拔出优秀而忠于朝廷的人才,将他们安排到扬州去,让孙策无法脱身。扬州大战,哪怕是打烂了,对朝廷也没什么坏处。因为从孙策的整体布局来看,他就是想占据东南,以扬州为腹心。扬州打烂了,孙策的计划一样会受影响。孙策在会稽脱不了身,朝廷才有时间和空间腾挪。眼前最直接的机会就是控制益州,有了益州,朝廷的财赋困难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缓解,才有实力进行下一步针对袁绍的围攻。

这个计划很宏大,困难也很大,不能急,需要一步步的推进。等这些事都做完了,再改元也不迟。

听完荀彧的计划,唐姬心悦诚服。“令君不愧是王佐之才。陛下有你为辅弼,乃是大汉之幸。你放心去做吧,陛下那边,我会为你一一转达,我相信陛下也会理解你的一片苦心,他也会支持你的。”

“谢贵人。”

……

荀彧出了宫,来到司空府,求见士孙瑞。

看到荀彧,士孙瑞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务,斥退掾吏,将荀彧引到内堂。内堂是家人所居,只有互相信任而且足够亲近的人才能入内。对士孙瑞的赏识,荀彧非常满意。作为王允的旧日同僚,士孙瑞给荀彧的帮助还在杨彪之上。

在士孙瑞面前,荀彧没有拐弯抹角,径直提出了夺取汉中的建议。

益州牧刘焉是宗室,当初让他任益州牧就是希望他能为朝廷尽忠,但他显然辜负了朝廷的希望,不仅没有给朝廷应有的帮助,反而断绝了与朝廷的联系,派人占据汉中,然后假言米贼断道,连贡赋都停了。如果朝廷不予以惩处,益州不仅不能成为朝廷的助力,反而有可能成为朝廷的肘腋之患。

士孙瑞点头答应。“你有计划了?”

荀彧胸有成竹,有戏志才相助,他已经对汉中的情况比较清楚。不久前,刘焉派张修、张鲁袭杀汉中太守张固,后来张鲁、张修内讧,张鲁又杀了张修,自领汉中太守。张鲁的母亲卢氏好鬼道,善治生,深得刘焉信任,常出入刘焉府中,张鲁因此得到刘焉重用。但张鲁对刘焉并没什么忠心可言,相反对刘焉与他母亲的关系深感耻辱,一直想脱离刘焉的控制。在连杀苏固和张修之后,汉中人的反抗也很激烈,张鲁为安抚民心,不得不大力推行五斗米道,以清静无为示人,收买人心。

乱世之中推行清静无为,摆明了他没有争霸之心,更不会轻易与朝廷对抗。如果朝廷派人招揽,有机会将汉中收入囊中。刘焉在益州的所作所为很不得人心,益州人反抗不断,只是力量有限,无法赶走刘焉。朝廷收回汉中就能对刘焉形成威慑,征辟益州人才,慢慢抽空刘焉的根基,再找个机会将刘焉调离益州,益州就能回到朝廷的控制之中。

士孙瑞思索良久,同意荀彧的计划。在南阳基本稳定之后,朝廷需要打一仗来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汉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拿下益州,朝廷腾挪的空间就更大了。

荀彧随即提出了一个计划。马腾、韩遂与孙策暗地结盟,实力大增,他们会希望加官进爵,这时候让他们出征,他们肯定不会反对。马超、阎行离开长安后,皇甫嵩已经能控制蓝田大营。派韩遂、马腾由武都进入汉中,皇甫嵩由关中进入汉中,两路夹击,造成大兵压境的形势,再派人游说张鲁,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万一张鲁负隅顽抗,朝廷也有机会强攻。

士孙瑞笑了。“不用这么麻烦,我推荐一个人,足以拿下张鲁。”

荀彧大喜。“司空说的是哪位大才?”

士孙瑞抚掌而笑。“你在邺城,难道没听说过卧虎张则?”

荀彧微怔,若有所思。“听说他拒绝了袁绍的邀请,倒是个心有朝廷的忠臣。他能拿下汉中?”

“汉中四姓,赵李程张,张则就是其中的张。他才兼文武,在汉中颇有声望,由他纠集汉中百姓,张鲁岂敢轻举妄动?”

第681章 人心可用

张则字元修,历任太守,做过护羌校尉,以能理剧著称。数年前,他任魏郡太守,官声甚好。袁绍领冀州后,想招揽他,却被他拒绝了。荀彧听说过此人,也知道他有能力,却不知道他居然是汉中人。

既有能力,又是汉中望族,由他去说服张鲁简直再合适不过了。任何一个太守,对这种郡中著姓都不能掉以轻心,得罪了他们,什么事也办不成。狡诈如孙策,也用了大半年时间和汝南世家反复较量,一边定点清除,一边拉拢合作,才避免了豫州出现大的动乱。

“还是司空老谋深算。”荀彧很恭敬的向士孙瑞行了一礼。士孙瑞应该是早有类似的计划,连人选都准备好了,只等他提出建议。

士孙瑞抬手虚扶,温言相劝。“文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汉走到今天这一步,问题很多,需要有仁人智士去解决,更需要时间去解决。你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不要急。一时的困难甚至是失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心乱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可不勉哉。”

荀彧惭愧地笑了笑,心里舒坦了很多。他也知道很多事急不来,可是看到那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丝毫不顾全大局,他难免生气着急,有时候甚至破口大骂。有些老臣虽然一心为公,但他们思维守旧,对他的变法颇有微词,也让他非常头疼。士孙瑞作为关中名士,仕途前辈,能如此支持他,他倍感荣幸。

“至于人心向背,你也不用着急。”士孙瑞不紧不慢地说道:“虽说经过两次党锢,伤了士气,但朝廷养士一百余年,根基尚未动摇。纵使有一些人为谶纬所惑,想改朝换代,可是人心思定,不是所有人都想大乱一场的。别看那些人自以为天命在彼,比起王莽来,他们又算得了什么?你做好准备吧,来长安的才俊肯定不会少,你要担心的是如何安置好他们,不要急于求成。年轻人嘛,读了一些书,没经历过世事,总觉得天下事不过如此,一碰到困难就怨天尤人,出言不逊,反而乱了人心。”

荀彧连连点头。“多谢司空提醒,届时还请司空与司徒大人多多协助,将可造之才延揽入府,加以栽培,为朝廷育材。”

士孙瑞点点头,沉思片刻,又道:“比武大会的事,我有一点想法,想与你商量。”

“司空请讲。”

“常言道,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论武功,关东的确不如关西。如今天下大乱,朝廷偏居长安,关东人出行不便,来的人本来就少。如果比下来,关东人寥寥可数,放眼看去全是关西人,恐怕会引起非议。落选之人不怨自己武艺不精,反倒怪朝廷偏袒关西人,难保不会引起冲突。”

荀彧眉心微蹙,连连点头,眼珠一转,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但他没有说,等着士孙瑞说话。士孙瑞既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自然有解决方法。

“太尉朱公不是在洛阳吗?我觉得可以让他在洛阳主持关东士子的比试,从中选拔出武艺好的送到长安来,与长安选出的勇士较量。到时候再增加一些兵法之类的内容,以免选出的尽是有勇无谋之辈。”

荀彧抚掌而笑。“司空高见,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在洛阳进行初选,既可让关东人少走路,又能避免他们直接与关西人较量,那些落选的人还可以留在朱公处,助朱公一臂之力,一举三得。”

士孙瑞看着荀彧,扬扬眉。“文若,你这就叫举一反三啊。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由朱公主持,周异筹办,再请征东将军孙坚协助,孙策还能与他们争锋吗?纵使不愿,也要送一些钱财襄赞盛事。如此一来,朱公不费分文而得勇士无数,洛阳可安。”

荀彧忍俊不禁,放声大笑。“司空老谋,彧自愧不如。如此一来,孙策要白忙一场了。”

……

与士孙瑞一席谈,荀彧的心情轻松了很多。离开司空府之后,他又赶去司徒府。杨弘被孙策赶出了南阳,杨修被孙策带走了,明暗两手都落了空,朝廷控制南阳的计划受挫,他们必须更改计划,另寻他路。杨修成了孙策身边的人,也会对杨彪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同样要提前做好预案。

如果说马超、阎行依附孙策还在他们意料之中的话,杨修被孙策控制完全没有任何征兆。之前杨修发回来的消息都没提及这一点,孙策根本就是预谋已久,突然袭击。

进了司徒府,荀彧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氛,司徒府的前庭坐了不少风尘仆仆的士子,一看就是赶了很远的路来的。他们虽然疲惫,但精气神都不错。司徒府的掾吏为他们准备了清水和饮食,他们有的在清洗,有的在吃东西,但更多的人在互相打招呼。

“什么人?”荀彧拉住一个熟识的掾吏,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