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615 字 1天前

吴景很苦恼,半开玩笑地对孙策说,早知这个九江太守这么难当,当初就听孙策的建议留在平舆了。这才一年多,他的头发就白了一半。

孙策知道这一带不好治理,地势低尘,沼泽遍布,直到后世还有微山湖、洪泽湖、高邮湖等一系列的湖泊。况且原始森林密布,虎豹之类的猛兽都随处可见,藏几伙盗贼还不是小菜一碟。

不过有治理吴会的经验在先,孙策并不着急。盗贼只是末,世家豪强才是本。盗贼不是被世家侵夺土地,不得不落草为寇,就是受世家资助支持甚至直接控制的黑社会。控制住世家豪强,盗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到时候是抚是剿,都会比现在容易得多。

当然,吴景这么辛苦,和他本人能力不足也有关系,要不然他当初也不会建议吴景留在平舆。

“等打完这一仗,你还是回平舆吧。”

吴景连连摇头。“算了吧,平舆也轻松不到哪儿去。你整治了那么久,花了那么多心思,结果袁绍一来,几乎整个汝南都动摇了。”

“几个跳梁小丑而已,不足为患。跳出来更好,跳出来我才好收拾他们。这种有眼不识泰山的蠢货,没有资格在乱世生存下去。”

吴景打了个冷颤。孙策看起来云淡风轻,可是他却听出了孙策的杀气。孙家父子都喜欢杀人,但又略有不同。孙坚是逼急了就杀,不问后果。孙策能忍,轻易不杀人,但他要么不杀,杀起来就不是一个两个,而是直接灭门。这次汝南世家响应袁绍,正好给了他机会,到时候不知道要杀多少人。

“有没有不和袁绍眉来眼去的世家?”

吴景想了想。“有一个,我还向他借过粮。”

“谁?”

“鲁肃。他是东城人,征剿全椒、阜陵山贼的时候,我途经东城,军粮吃紧,找他借过粮。”

孙策看着吴景。“既然有这样的人,阿舅何不招至麾下?”

吴景苦笑着摊摊手。“我何尝不想。可鲁肃不肯依附袁绍是因为他攀附不上,索性观望,未必就肯屈就俯就于我。当初他借我粮食,我就曾想邀他入幕,以表谢意,被他婉拒了。”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鲁肃是何等样人,吴景根本没看出他的志向,把他当作欲攀附袁绍而不得的普通豪强,鲁肃自然也把他当普通人看待,怎么肯屈尊俯就。英雄惜英雄,不是什么人都能入眼的,只有遇到周瑜那样他看得上的人,他才会坦露心胸。如今周瑜太忙走不开,就让我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吧。

第909章 鲁肃

东城现属下邳国,在东汉前期却属临淮郡,所以史书上记载鲁肃是临淮东城人。其实在这个时代,临淮郡早就不存在了。汉晋之际三国纷争,疆域不定,记载常有错乱。

东城在当涂东南,有三百里之遥,而且中间有一些沼泽地。项羽当年在垓下战败,本想逃回江东,就是在阴陵一带迷路,误入沼泽,耽误了时间,这才被汉军追上。孙策此刻打算赶去东城拜访鲁肃,吴景强烈反对。他觉得孙策是小题大作,鲁肃不过是一介豪强而已,不值得孙策这么费心,派一个信使去就行了。

孙策没有接受吴景的建议。如果鲁肃这么容易请,那他就不是鲁肃了。不过他没有和吴景解释,只是说我第一次掌骑,长途急行军是我演练项目之一,只是顺道去一趟东城而已,并非刻意。

吴景将信将疑,只得放行。看着孙策行色匆匆的背影,吴景直摇头。

“年轻人就是毛躁,不知道轻重缓急。”

孙策不知道吴景怎么评价他,他也不在乎。这就是代沟。四十而立,这个年纪的中年人正处于人生之中自我感觉最好的时候,面对年轻后辈,他们有经验和一定的地位,面对年长的前辈,他们的体能还能支持思想,所以会有一种迷之自信,尤其是对年轻后辈喜欢挑刺。以程普的宽厚尚且挑剔周瑜,更何况吴景。

孙策常常觉得吴家的精华都被母亲吴夫人一人独占了,舅舅吴景一点光也没占着。如果不是身份特殊,仅凭他自己的能力,他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这个九江太守就做得很不称职。

孙策用两天时间赶到了东城。与淮北紧张的局势相比,东城显得特别宁静。这和东城的形势有关。东城属下邳国,却在下邳的西南端,离最近的淮陵和高山都有两三百里,和九江郡的阴陵反而更近一些,但也有一百三十多里。那里打得再厉害,消息传到这儿也泛不起什么涟漪。

当孙策率领一千多骑出现在城外的时候,东城县吏民大惊失色,四散奔走。

鲁肃家并不在城里,而是一个独立的坞堡,不算特别大,但是看起来很坚固。上面有人瞭望,孙策等人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他们就敲响了报警的铜锣,等孙策来到坞堡前,吊桥已经拉起,堡上人头攒动,矛戟如林,弓弩都已经上好了弦,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孙策勒住坐骑,打量着鲁家的坞堡,暗自叹息。吴景真是个庸才啊。鲁肃是个普通的豪强吗?就算没有穿越者的优势,仅看这架势也知道鲁肃不简单。这么大的坞堡,没有三五百人根本守不住。从城头井然有序的人员分布和波澜不惊来看,这些人也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接受过基本军事训练的精锐,说明鲁肃本人通晓兵法,有治兵之能。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吴景显然不具备伯乐的眼光,鲁肃愿意搭理他才怪。

“来者何人?光临寒舍有何贵干?”城头人群散开,一个身材魁梧的年轻汉子出现在孙策面前,国字脸,浓眉大眼,唇上一抹短须,神情从容,根本没把孙策和他身边的千余骑放在眼里。数名彪形大汉站在他身后,却被他的威势所掩。

孙策打量着此人,心道罗贯中真是坑人不浅。如此一个豪气逼人的英雄,怎么到了他的书里就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老好人?最过份的是颠倒是非,明明是鲁肃单刀赴会,痛斥关羽,却成了关羽单刀赴会,把鲁肃吓得魂不附体。

孙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关羽。关羽已经下了马,一手提着青龙偃月刀,挽着马缰,一手抚着胡须,仰头观望着鲁家的坞堡,也不知道是羡慕还是不屑。

“云长。”孙策招了招手,把关羽叫了过来。“你嗓子好,声音洪亮,又读过书,为我上前通报姓名。”

关羽很得意,一推胡须,慨然应诺。他倒提青龙偃月刀,大步来到吊桥前,城头鲁肃看了,不禁眼神一缩。关羽的外形太出众了,九尺多的身材,漂亮的胡须,手里又提着一口从未见过的长刀,龙形虎步,一看就知道武功高强,绝非等闲之辈。他也算见过不少英雄,本人也有一身好武功,箭术、刀法都出类拔萃,自认罕逢敌手。可是看到关羽,他第一次没有必胜的信心。

孙策离得并不远,也就是一箭之地,他看得清关羽的位置。关羽离孙策比较远,说明他不是孙策身边的人,很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部下。这样一个伟丈夫甘心做孙策的部下,可见孙策亦非等闲之辈。

虽然还不知道对面那人究竟是谁,鲁肃已经生出三分景仰之心。

关羽运足丹田气,大声说道:“大汉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江东孙策孙伯符,率麾下勇士五百,精骑一千,巡猎至此,闻说鲁君侠义,特来拜会,欲与鲁君共论天下大势。”

城头一片哗然,像风掠过水面,随即又安静了下来。

鲁肃神情微变,抬起头,看了看远处的孙策,尤其是盯着孙策身后大纛上的烈焰凤凰看了又看,已经知道来人是谁,不禁心中一喜,大声说道:“你说的可是人称小霸王的孙将军?”

“正是。某乃……”关羽很满意,正准备报一下自己的名字,抬头一看,鲁肃已经不见了,顿时无语,讪讪地闭上了嘴巴。正在这时,吱吱咯咯一阵响,吊桥放下,堡门轰隆隆地打开,鲁肃大步流星地从里面走了出来。他来到护城河边的时候,吊桥还没放平,鲁肃紧走几步,冲上吊桥,站在吊桥前端,吊桥刚刚落地,他便赶了过来,拱手施礼。

“在下正是鲁肃,观足下容貌奇伟,想必是孙将军麾下勇士,敢问足下高姓大名,身居何职?”

关羽张着嘴,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孙策的部下,但这时候和鲁肃说这些似乎又不太合适。怎么介绍自己,他还真没准备,想了好一会儿,只好含糊的说道。

“在下河东关羽,字云长。”

鲁肃看着关羽,等着下文。按照惯例,他身为主人,与关羽这样一个通报姓名的人打招呼,不管孙策是什么样的身份,都算给关羽面子。关羽不仅应该报上姓名,而且应该报上官职。初次见面,他不方便直呼其字,称呼官职是最合适的。

但是关羽迟迟没有下文,尴尬地看着鲁肃。两人四目相对,都有点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