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满宠在高平不显山不显水,仅凭他给的五百江东子弟兵,满宠就拖住了韦孟等一万多人,挫伤了冯楷的士气,还让世家最多的高平置身事外。如果不是满宠,泗水以东很可能是另外一个局面,孙策很难找到另一个人能做到同样的事。
郭嘉当初建议让满宠去高平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
孙策让人检验了刘磐兄弟的武艺,又征求了他们意见,然后将他们编入侍从骑士营。刘磐、刘虎又惊又喜,他们虽然自信武艺很好,但侍从骑士是孙策的贴身骑士,他们可不敢奢望,能进义从骑就很满意了。
不打不相识,他们很快与郭武、徐盛等人成了好朋友。当然,被郭援、谢广隆捉弄也是必经程序。
接连两天,孙策一直没能好好休息,高平世家、豪强接踵而至,有的献马,有的献金,有的带着部曲投效。孙策一一接待,又从他们口中知道了不少满宠的消息。这些人之前对满宠意见很大,背地里不知道把满宠骂成什么样,现在却换了另一副面孔,对满宠赞不绝口。
孙策也不做评价,只是将这些意见记在心里。
五天后,满宠本人赶到了大营,带来一批粮食,随行的还有韦孟。冯楷战败后,韦孟就撤离了高平,现在驻扎在高平山,有将士近万人。满宠亲自赶到高平山劝降。韦孟正为前途担忧,有满宠引荐,他顺水推舟,决定向孙策投降。
安排完韦孟,允他一营校尉之职,孙策让徐盛带韦孟去见郭嘉,洽谈纳降的相关细节,然后留下了满宠。他开门见山,问起了张艾、张苞两人的处理结果。
“他们只是想投机,其实并没有那样的实力。我关了他们几天,罚了一点钱,放了。”满宠不紧不慢,就像唠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高平近鲁,世俗好利,不过真正能成大贾的毕竟是少数。”
孙策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他从怀里拽出豫州刺史的官印,放在满宠手里。“家父军务繁忙,没时间打理豫州事务,你暂时代理一下豫州事务。豫州世家和高平世家一样,需要一个能帮他们明大势的父母官。”
满宠捧着官印,抬头看了孙策一眼,默默地收了起来。“喏。”
“依杜畿例,我给你两千人,你再挑三百信得过的人作为亲卫。有急事,你可以从权处置,事后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即可。”
满宠嘴角颤了颤,再次躬身应喏。给兵两千,亲卫三百,这是孙策麾下校尉的标准配置。一跃而为校尉,并享有对豫州事务的自由处置权,这是孙策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的信任。
在孙策面前,满宠波澜不惊。出了大营,他找了一个僻静之处,蹲在地上,捂着脸,失声痛哭。
……
数日后,孙坚传来消息,曹昂退守无盐,其前锋保持在东平陆、章县。臧霸等人进入济北国,控制了蛇丘、刚县一带。孙坚已经停止追击,即将撤兵。
孙策随即派人通知纪灵,让他赶往鲁县上任。没有如愿拿下山阳,鲁国还是前线,曹昂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纪灵肩上的担子不轻。为了让纪灵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可以调配,孙策将原属山阳的瑕丘、南平阳划归鲁国,由纪灵节制,而孤悬南梁水以南的薛县从鲁国分离出去,减轻纪灵的管理负担。考虑到东平未下,臧霸等人需要鲁国粮赋的支援,孙策将安排彭城和沛国转运粮草补充,确保纪灵没有后顾之忧。
纪灵欣然从命,带着孙策刚刚拨付的军械、粮草,赶往鲁县。这次大战,他除了配合太史慈击退程昱外,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战功。孙策依然如此信任他,让他非常感激。
又过了两日,太史慈亲自赶到任城,向孙策辞行。兖州战事告一段落,他要赶回泰山,协助陶谦作战。
孙策和太史慈谈了很久。袁谭战败,袁绍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谁也说不清。如果袁绍南下,弄不好又是一场大战,太史慈随时需要做好增援的准备。但太史慈兵力有限,又没有稳固的后勤补给,这次是裹胁着臧霸等人冒险出击,下次未必有这样的机会。孙策和他商量,是否可以将战线推到青州境内。
听完孙策的计划,太史慈经过慎重考虑,提出了反对意见。虽然他和他的部下有不少青州人,对打回家乡有着强烈的冲动,但现在介入青州并不是最佳时机。他出身贫寒,青州世家也不会支持他,势必形成与袁熙的僵持局面,一旦兖州有事,他无法提供增援。
孙策觉得有理。这个计划是庞统提出的,郭嘉当时不同意。郭嘉认为,青州这些年屡经黄巾之乱,已经残破不堪,能够提供的财赋非常有限,并不能给太史慈提供多大的帮助,反而会让公孙瓒感受到威胁。此外,将战线推到青州,袁熙会将主要兵力用于争夺青州,陶谦的压力就小了。陶谦压力一小,很可能会出现反复。只有让他感受到袁熙的强大压力,他才依赖孙策,直到他失去对徐州的控制为止。
至于太史慈的补给问题,郭嘉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将彭城、鲁国、东海数县、沛国的汳水以北诸县、山阳诸县划归一个战区,钱粮兵力集中调度;一是由陶谦提供,帮他作战,让他承担一部分钱粮是天经地义的事。孙策倾向前一个方案,但这样一来,就涉及到谁来担任战区负责人的事,需要设置一个能统率诸将的都督。
孙策原本属意的人是鲁肃,但这一次鲁肃没有机会建功,骤然提升他会引起其他诸将的不满。想来想去,孙策将目光放在了太史慈的身上。对太史慈的长远安排是辽东甚至幽州,迟早要让他独当一面的,现在提前让他担任彭城战区的都督,也算是一个历练。
“如果让你移镇任城,负责兖州的战事,谁能代替你在泰山的责任?”
太史慈反复权衡了很久。“臧霸。”
第1050章 论功议将
孙坚返回任城,孙策将大致拟定的方案与他进行了沟通。孙坚很爽快,除了将鲁肃调整到董袭之前,完全接受了孙策的建议。又与郭嘉等军谋一起通气后,召开了一次论功会议。
朱桓如愿以偿地位列三甲,但他前面不是孙策,也不是孙坚——他们父子俩都不在叙功之列。对朝廷而言,他们是将领,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就是主君,不需要与诸将争功——而是太史慈与黄盖。
太史慈纠合泰山诸贼进入东平,有效牵制了程昱的兵力,并切断了曹昂的退路,在心理上对曹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曹昂最后主动撤退打下了基础。他成为孙坚、孙策之外的第三战场指挥者,在孙氏父子不参与论功的情况下,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功。
次功是黄盖。黄盖斩首不多,但他夺取了袁谭的辎重营,缴获了大量辎重,不仅当时对朱灵起到了致命一击,更为接下来的战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大减轻了后勤补给的压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功比斩首之功更重要,列为次功。
朱桓率领四千之众,先守亢父十余日,又破吕虔、李乾一万三千人,斩首数超过自身兵力,所向无前,当者披靡,列为第三功。以其部摧锋折锐,折冲陷阵,赐以无当之名,以矜其勇。
鲁肃先助朱治协防冯楷,后以一营两千人阻击万人,致使朱灵孤立无援,斩首千余,且自身损失不过百,积蒲姑陂之功,列第四。以其部严整,坚不可摧,赐以果毅之名。
董袭破少胜多,击破李进,以一营两千人牵制朱灵五千余人,积蒲姑陂之功,列第五。以其困而不乱,则以折冲之名。
祖茂破朱灵中军,列第六。
……
顾徽刚刚宣读完毕,黄盖站了起来,连连拱手。“多谢将军,不过我不敢当次功。我本奉将军之命与鲁校尉一起阻援,是鲁校尉独当大任,却让我乘虚而取辎重。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想一把火烧了。只是火刚点起来就下了一场大雨,没烧成。将军列为我次功,我受之有愧,请分功与鲁校尉。”
孙坚看了孙策一眼。虽说他们父子之间已经有了默契,但明面上他还是主将,所以主持会议的是他,但列黄盖为次功是孙策的决定,这里面有照顾孙坚旧部的意思。现在黄盖不肯接受,要求分功给鲁肃,自然要孙策来解释。
孙策慢慢站了起来。“黄校尉不肯妄居他人之功,诚为长者。不过,论功只论战绩,不论谋划,鲁校尉谋划,黄校尉采纳,他为你充当了一回谋士,你私下谢他即可,不必分功。就像奉孝、文表等人为军谋,每战有功,我总不能将他们列为首功吧?老天下雨灭了火,保全了这些辎重,难道我还要分功给天?”
众人笑了,七嘴八舌的表示赞同。黄盖挠挠头,一时无法反驳孙策。
孙策扫了众人一眼,尤其是在朱桓脸上停留了片刻。太史慈列首功,朱桓没什么意见,列黄盖为次功,抢在他前面,他是不服的,而且他不是那种有什么想法藏在心里的人,脸色变化谁都能看得到。如果不是黄盖主动让功,他肯定会提出异议。不借着这个机会让他明白,非要争功,孙策无所谓,对他本人却非常不利。没有人喜欢太争强好胜,咄咄逼人的同僚,关羽就是一个例子。
朱桓眨了眨眼睛,梗着脖子,显然还不怎么服。
孙策接着说道:“两军交锋,将帅争谋,士卒争勇,但首先是争势、争心。朱灵有士卒万余人,若困兽犹斗,纵使能斩杀过半,我军损失也将极为惊人。接下来能不能逼退曹昂?如果不能逼退曹昂,我们是强攻任城,还是放弃任城?黄校尉夺取辎重,不仅对当时击溃朱灵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其后的战事有莫大的影响,列为次功,我认为非常合理。”
朱桓眉头微皱,脸上神色稍缓。诸将听了,有人点头赞同,有人抚须沉吟,还有的和身边同僚交头接耳,低声议论。
孙策等了一会,又说道:“朱无当,你以为如何?”
朱桓愣了一下,一时没反应过来,直到旁边的董袭捅捅他,他才意识到朱无当就是他,颇有些尴尬,连忙长身而起,顺口说道:“将军所言,句句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