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26 字 1天前

田畴在一旁听了,明知这有客气的成份还是非常满意。孙策麾下的文武年轻气盛,才华过人,如果没有孙策镇着,这些人难免任性使气,互不服气,甚至不听太史慈命令。

会议很简短,也就是一顿饭的时间就结束了。孙策设宴为他们饯行。席间,孙策正式向田畴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助太史慈一臂之力,稳定幽州。

这一次,田畴没有拒绝,欣然从命。

……

襄平,大梁水畔。

孙乾下了车,整理了一下衣服,看着远处的村落,一声叹息。两个少年侍从各抱着一只木箱,跟在孙乾身后。孙乾看了一眼书箱,踩着厚厚的积雪,举步向村落走去。

天气寒冷,北风凛冽,村落里几乎家家都关着门,孙乾走了半天才遇到一个中年人在屋外劈柴,见孙乾三人经过,神情淡漠,眼神中还有些几分厌烦,仿佛嫌孙乾打搅了他的清静似的。

孙乾停下脚步,拱手施礼。“在下北海孙乾,前来拜访同郡管幼安先生,能否烦请足下告知管先生是哪一家?”

中年人有些惊讶,露出几分笑意,热情了些。“原来是乡党。在下也是北海人,姓吴名铎,住在丰庆里。”一边说着一边放下手里的斧头,拄关斧头擦了擦汗。“幼安先生图清静,住得有些偏僻,不太好找,你稍微等一下,我劈完这些柴就带你去,顺便把这些柴送给他。”

“那就有劳了。”孙乾也不着急,抬头看了看四周。吴铎家只有三间茅屋,外面用木棍扎了一个篱笆。茅屋的门关着,却传来朗朗读书声,声音清脆,像是一个半大孩子。孙乾听了一会,笑道:“屋中读书的是令郎吗?避难不忘读书,倒是个好学之人呢。”

吴铎眉开眼笑。“孙君过奖了,小儿跟着幼安先生读了几句书,闲着没事,拿出来诵读复习。孙君从青州来?家乡安好否?”说着往掌心唾了一口唾沫,抡起斧头,继续劈柴。

孙乾也笑了,便将青州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吴铎听了几句便入了神,忘了劈柴,盯着孙乾。当他听说孙策击败公孙度,已经接管了辽东时,他兴奋的睁大了眼睛。

“是那位人称小霸王的江东孙郎?”

“正是。”孙乾大笑。“你认识太史慈吗?”

“认识,认识,他到这儿来过,我见过他。”

“太史慈如今是辽西太守了。”

“是吗?”吴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连声催促孙乾快说。孙乾便把太史慈随刘繇过江,与孙策交战,归附孙策,被授以重任的经过大致说了一遍。吴铎听了,很是为太史慈高兴,连声说他当初就觉得太史慈相貌堂堂,与众不同,将来一定能做大官,如今果然验证了。

他们说得热闹,在屋里的吴铎妻子王氏、儿子吴兴也走了出来,和孙乾打招呼,打听青州的事。听说青州建学堂,招收普通百姓弟子入学,还能免学费,王氏心动不已,撺掇着吴铎回家,问孙乾有没有顺风船可搭。

吴铎忙活了一阵,劈好柴,扎成两捆,挑在肩上,领着孙乾进了村落,绕了一段不近的路,来到山谷中,这里也有几间茅屋,同样屋门紧闭,炊烟袅袅。吴铎上前叫门,门开了,走出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儒生,白面长须,相貌儒雅,面带微笑。见到孙乾,儒生笑容微滞,瞅了吴铎一眼。

吴铎说道:“先生,这是北海乡党,特地来看你的,带来了青州的消息。”又对孙乾说道:“孙君,这位便是你要找的幼安先生。”

孙乾上前行礼,报上姓名。听了孙乾的乡音,管宁脸色稍霁,请孙乾进屋。屋里地方不大,却收拾得很整齐。屋子中央挖了一个火塘,火塘里燃着柴,上面吊着一个铁釜,釜里咕嘟咕嘟的不知道煮着什么东西。管宁的妻子、儿子一起来见礼,身上的衣服都打着重重叠叠的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神色从容,落落大方。

孙乾钦佩不已。他到襄平一个多月了,早就想来拜访管宁却一直没有来,就是听说管宁淡泊名利,不愿迎来送往。如今一见,果然不虚。他转身从少年侍从手中接过木箱,放在屋里唯一的粗木案上,推到管宁的面前。

“一点心意,还请先生笑纳。”

管宁双手拢在袖中,眼神淡淡地看着孙乾。“我一家人寄居于此,虽然清苦,幸能温饱。足下的厚意我心领了,钱财却大可不必。你也看到了,这里没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或是足下方便,请代我向吴侯致意,希望他能行善政,兼济天下。”

孙乾笑笑,也不说话,伸手将两只木箱打开。木箱里并没有钱,只是两箱书。管宁很意外,伸手翻了一下,一箱是十本《论语》,一箱却是不同中的书籍,有诗集,有文稿,零零总总有七八种。管宁取出一本《论语》翻了翻,纸质绵软,文字清晰,墨香怡人。

“这是……”

“这是中原郡县学堂所有的教材,由彭城张子布主编,青州书坊刚刚印行。闻说先生在此课徒,无归乡之意,乾特取一匣相赠。”

“中原郡县学堂都用这样的书授课?”管宁惊讶不已。这些书的质量之好,连他都没见过,堪称传家之宝,怎么中原已经到处都是,连初入学的孩子都能用上了?

“正是。”

“这一卷书价值几何?”

孙乾举起一只手,轻轻摇了摇。管宁眉心微蹙,犹豫了好一会儿。“五百钱?”

“五钱。”

第1826章 欲擒故纵

管宁放下书,双手重新拢在袖中,嘴角微挑,眼神中多了几分鄙视。“久闻孙君有口辩,今日算是领教了。宁虽书生,不谙世事,却也不至于如此轻信易哄。”他顿了顿,冷笑一声。“你如果说是五十钱,我也许会相信。”

“就是嘛,这么好的书怎么可能这么便宜。”一直站着没走的吴铎在衣服上擦了几次手,却还是没敢伸手来摸一下书。他的儿子跟着管宁读书,没有现成的书,只能在用小刀在木板上刻字,刻得很辛苦。如果有一部这样书,他就不用费心费力的刻字了,肯定很开心。

孙乾不动声色,脸上的笑容不变。他等了一会儿,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先生对在下知之甚悉,敢问先生,可曾听说何人为我所欺?”

管宁愣了一下,神情有些窘迫。他当面直言孙乾骗他,是因为他觉得这卷书绝不可能是五钱这么便宜,除此之外,他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以他对孙乾的了解,也没听说过他有骗人的劣迹,否则他根本不会请孙乾进门。如果这本书的确是五钱,那他就是污人以罪了,非君子所当为。

孙乾接着说道:“再问先生,以前可曾见过如此模样的书卷?”

管宁看了一眼案上的书,摇了摇头。以前的书要么是叠起来的帛书,要么是一卷卷的纸,或者是竹木简牍,从来没见过将纸裁成一页页,切得整整齐齐,再用线订起来的书。可是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他只是翻了一下就爱不释手,深感其便利。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敢断言这卷书绝不止五钱。

“如果有人在我来之前,告诉先生世间有这样的书,你也会说他是自欺欺人吗?”

管宁浓眉紧锁,沉默片刻,离席向孙乾行了一礼。“宁妄言孙君品性,失礼失礼,死罪死罪。”

孙乾还了一礼,又道:“先生避居辽东,不熟悉中原的情况,情有可原。”他轻笑了一声。“不瞒先生说,我若非亲眼所见,也是不敢相信的。”

“这么说,这些书……真是五钱一卷?”

“千真万确。当然,也来之不易。”孙乾顺势将孙策去年在襄阳公布印坊工艺的事说了一遍,尤其点明孙策这么做只有一个目标:让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书,读得起书。如今孙策治下的中原各州县都建了大量的印书坊,书价迅速下跌,像《论语》这种普及教材只要五钱一本,诗集之类的书要稍微贵一些,二十、三十都有,但那些和普通百姓关系不大,是读书人圈子里的事。青州稍微落后一些,但是速度很快,很多印书坊都在开工,明天开春,新入学的孩子就可以用上这样的课本了。

孙乾说完,笑眯眯地看着管宁。“书价降了,吴侯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接下来就不是他能解决的了,要幼安先生襄助才行。我今天来,就是想请先生出山,助吴侯一臂之力。”

听了孙策的施政,管宁正感慨万千,忽然听到孙乾这一句,微微一怔,随即摇头。“宁不好仕途,怕是要辜负吴侯的美意了。”

“吴侯知道先生淡泊名利,不敢以案牍劳累先生,只是想请先生教授儿童,让他们能读懂这卷书。书有了,不识字也是枉然,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