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节(1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77 字 1天前

贾诩一边叹了一口气,一边起身相迎。赵衢刚进院门,他就笑道:“我说今天为什么会心动,原来是佳音西来。伯行兄,一路辛苦。”

赵衢又惊又喜,大步赶到贾诩面前。“君侯知道我要来?”

贾诩指指天。“贤士东行,天象岂能无征?”

赵衢大笑,连连摇手。“君侯说笑了,衢不过一匹夫,岂敢和天象相应。不过君侯说对了,我这次来可是有好消息,或许可以上应天象。”

贾诩不动声色,引赵忂上堂,却没有就座,领着赵衢登楼,又让胡车儿去引赵衢的侍从休息。赵衢一身便装,不是以朝廷使者身份来的,却又如此兴奋,言及天象,自然是一个见不得人的消息,而且关系重大。这样的事只适合私聊,不能在大堂上。万一有掾吏进来汇报公务,难免会有泄露之虞。

见贾诩如此客气,赵衢很满意,随贾诩来到楼上的书房,两人入座,贾诩让侍者上了酒,嘘寒问暖,却只字不提赵衢的来意。赵衢本打算卖个关子,等贾诩主动问,结果连喝了几杯酒,闲话都说完了,贾诩还是不提正事,只好主动开口。

“君侯可知益州的战况?”

“益州?伯行兄是指周瑜、黄忠受阻,空耗钱粮的事?略知一二。吴王战无不胜,这次用兵益州却有些不顺利。可见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所言不虚。”

赵衢有些尴尬。“看来君侯还不知道,黄忠、周瑜都刚刚有所斩获。”

“哦?”贾诩一脸惊讶,向前凑了凑。“伯行兄,快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贾诩的客气,赵衢颇为受用,抚着胡须,将了解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贾诩。就在一个多月前,黄忠在上庸城外的白马塞伏击增援上庸的汉中援兵,大获全胜,主将庞羲战死,一万多人全军覆灭,大量的辎重、粮草也全成了黄忠的战利品,汉中震动。不过比起周瑜来,黄忠的战绩逊色不少。周瑜在武陵清浪滩——当年马援征讨五溪蛮时受阻的地方——与五溪蛮对峙一年,吸引得五溪蛮各部落的数万精壮聚集,然后派大将祖郎等人翻越武陵山,赶到五溪蛮的背后,前后夹击,将五溪蛮的精锐一网打尽。

贾诩惊骇不已。这可不是为了配合赵衢,而是真的吃惊。他只收到了黄忠在汉中取得突破的消息,对周瑜大破五溪蛮一无所知。清浪滩是进入五溪的著名险要,拿下清浪滩,周瑜就可以深入五溪。五溪蛮的精锐被一网打尽,剩下的老弱妇嬬自然不是周瑜的对手,在周瑜的威逼利诱之下,只有俯首称臣。

换句话说,周瑜一年未战,然后雷霆一击,一战而定五溪。实力固然让人眼红,谋略和胆识更让人胆寒。相比之下,黄忠、鲁肃虽然善战,境界终究稍逊一筹,周瑜用一场胜利就证明了他这个九都督之首名至实归。

这场大胜同样证明了孙策的眼光和手段,不管是世家子弟如周瑜,还是寒门俊杰如太史慈,都能在他的麾下得到用武之地。有了这些锋利的爪牙,他已经不需要亲自动手了。

贾诩瞅了一眼神情亢奋的赵衢,心中不安。形势如此恶劣,赵衢怎么笑得出来?难道凉州人变了主意,要改换门庭了?

“伯行兄,周瑜、黄忠先后大胜,益州危急,朝廷将如何应对?”

赵衢故作神秘。“君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益州危急,我们凉州人才有机会啊。我这次来就要告诉你,天子下诏大阅,准备出兵征讨,希望君侯为天下表率,配合朝廷出兵,共襄盛举。”

第1947章 趁火打劫

贾诩半天没说话。

他很失望。赵衢也就罢了,不过是个书生,杨阜、阎温等人怎么会出这样的昏招。袁谭敷衍应付,曹操倒是不敷衍,却被周瑜、黄忠打得节节败退,孙策的主力精锐驻扎在襄阳未动,天子这时候不紧守关隘,据险自保,居然还主动出击,和伸长了脖子让人砍有什么区别?

见贾诩不说话,赵衢却不着急,喝了杯酒,有滋有味的品了一会儿,才慢悠悠的说道:“君侯有顾虑?”

贾诩微微欠身。“恕诩愚昧,不知其中深意,还请伯行兄不吝指教。”

赵衢笑道:“指教不敢当,君侯可是阎先生赞许的智士。不过,君侯远在河东,对关中的情况不太熟悉,也是自然。君侯是担心关中有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撑这场战事吧?”

“诚如伯行兄所言。关中刚刚实行士家制一年,积储未丰,士伍未练,此时出征是不是太仓促了?就算周瑜、黄忠有所斩获,两路进击,孙策攻取益州亦非易事,何不观望,以待其变?”

赵衢点点头。“君侯谨慎,所言甚是。不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孙策兵势强盛,占据中原诸州,论土地、户口,二分天下有其一,论财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余诸州,除了冀益二州之外,不是户口少,就是财力空乏,不能与中原相提并论。利令智昏,为了财货与孙策暗中勾结的人不在少数,真正能为朝廷作战的除了我们凉州人控制的司隶和并州、凉州,也就是曹操控制的益州了。一旦益州易手,朝廷如何中兴?所以,益州危急,朝廷不能无动于衷,坐以待毙。”

贾诩佯作听不懂赵衢的提醒。“这么说,朝廷大阅只是为了声援益州,并非真的出兵?”

“如果孙策知进退,退出益州,这就是声援益州,趁机校阅兵马。如果孙策不知进退,朝廷自然要略施惩戒,让益州有喘息之机。君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并州受到孙策攻击,你难道不希望朝廷施以援手吗?”

贾诩心中厌恶,脸上却不露分毫,连连点头,以示附和。“伯行兄所言甚是。只是我还有一事不解,如果孙策不退,以关中现有的兵力和钱粮积储,有几分胜算?”

赵衢面色得意。“君侯忘了吗,关中推行士家制,居时为民,战时为兵,自备粮食,毋须军饷,所有的开支只是来自凉州的骑兵而已。且关中四塞,纵使不胜,也可据峣关自守。”他瞥了贾诩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当然,若能夺取武关,与函谷关一般,控制在我们凉州人手中,就更好了。”

贾诩心中微动,抚着胡须,良久未语。

朝廷此举虽然鲁莽,却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坐视孙策攻取益州,后果更加不堪设想。虚张形势,举兵向南阳,为曹操张声势,只要拿捏得当,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若天子攻取武关,南阳形势紧张,孙策就算不调兵增援,也不敢轻离襄阳。况且天子即使不能得手,也和孙策撕破了脸,敌我分明,以后只能依赖凉州人,包括他在内。在这种时候,孙策就不可能有余力攻取弘农,说不定还要笼络他,以期稳住右翼。

问题在于孙策能不能反攻关中?从形势上看,孙策进攻关中的难度不小,从关中进攻南阳却相对容易。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尤其是与孙策有关时,周瑜、黄忠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

孙策的财力能支持两路进攻,那三路、四路呢?如果袁谭也借机发起攻击呢?只是不傻,谁都知道这是围攻孙策的好机会。袁谭与孙策有杀父之仇,势不两立,又被冀州世家裹胁,大概率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形势未明,时机未至,不宜仓促决断,还是再看看的好。

“伯行兄,若朝廷出兵,谁当为将?”

见贾诩沉思,赵衢心情很紧张,此刻听到贾诩这句话,他总算松了一口气。“天子自将,太尉士孙瑞掌步,温侯吕布掌骑,我凉州诸将随征。”

“谁是谋主,秘书令刘晔?”

“还有杨阜、阎温。”赵衢看看贾诩。“其实我们都觉得君侯是最合适的人选,只不过朝中关东势力尚强,太傅皇甫嵩还在,对董公旧部多有非议,所以只能作为偏师。君侯,这是一个好机会啊。若能成功,谁还敢说我凉州无人?”

“我可以配合朝廷行动,但我有一个要求。”贾诩捻着手指,一字一句的说道:“我要皇甫嵩的首级。”

赵衢一愣。“什么?”

“王允设谋,吕布背义,他们都是杀死董公的罪魁祸首,本来都该死,但朝堂争斗,生死难免,如今朝廷又是用人之际,我暂时就不追究吕布了。皇甫嵩则不然,他公报私仇,屠了董公满门,我不能让他和王允一样善终。要我出兵可以,先给我皇甫嵩的首级。”

赵衢急了。“君侯,这个时候提这个要求,要挟朝廷,怕是不合适吧?大胜之后,朝政尽在我凉州人之手,怎么报仇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贾诩皮笑肉不笑。“伯行兄,你口口声声凉州人,却忘了一件事,皇甫嵩也是凉州人,董公当年正因为念及旧情,这才没有杀他,可他是怎么做的?杀了董氏满门,连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你们入朝主政,和他天天相见,就不害怕吗?还是说你们和他一样,觉得董公死有余辜?若是这样的话,我怎么知道你们说的凉州人是不是包括我们这些董公旧部?”

赵衢哑口无言,有些心虚的避开了贾诩的眼睛。贾诩说得没错,虽然大家都是凉州人,但凉州人与凉州人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像贾诩、董越、牛辅这些背负着恶名的董卓旧部,他们并不愿意太接近,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拉上他们,以助声势。

可是贾诩要为董卓报仇,要皇甫嵩的首级,这就难办了。在他们与皇甫嵩之间,他们当然选择皇甫嵩。何况皇甫嵩是太傅,是天子的兵法老师,天子怎么可能杀皇甫嵩。

“君侯……”

“伯行兄,我就这个要求。”贾诩抬起手,打断了赵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别人未必赞同。你可以去弘农看看,也许董越会有不同意见。”

赵衢欲哭无泪。董越是董卓族人,他和董卓的关系要比贾诩和董卓的关系更亲密,追究皇甫嵩的心情更迫切。就算他可以放皇甫嵩一马,在贾诩提出这个要求之后,董越也不可能松口,否则他如何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