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呢?”
“我啊,如果能再精进十年,也许有机会跻身三甲,做个季军。”
“还有一个会是谁?”
“计相,会稽虞仲翔。”杨修指指祢衡。“他先行一步,但谁是冠军,尚难定论。正平,努力!”
祢衡眨眨眼睛,抚着颌下的短须笑了,眼神发亮。
两人谈笑风生,时而意见相同,心有戚戚,时而意见相违,争得不亦乐乎,正说得热闹,贺煚从外面走了进来,见祢衡在座,不经意的皱了一下眉头,放慢了脚步。他上了堂,拱拱手,将一支铜管递给杨修。杨修眼神一凛,接过铜管,放在袖子里。
“正平,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你回去收拾一下,就搬到大将军府来吧。如果孔文举有意,我一样欢迎,反正大将军府房间多得很。”
祢衡心中有数,杨修有重要的事务要处理,没时间再和他清谈,便起身告辞。杨修让贺煚送祢衡出去,自己起身进了书房,取过一直放在案头的《说文解字》,又取来一枚纸,摆好笔墨,然后才取出铜管,仔细检查了封口,确认没有打开过的痕迹,这才刮去上面的封蜡,取出里面的纸卷,对照《说文解字》,从里面找出一个接一个的字,写在纸上。
过了半天,纸上留下数百字,写满了三页纸。对于情报而言,这个篇幅超乎寻常的大,但内容却很简单,只有两件事:贾诩上三策,毌丘兴建计攻南阳,其他的都是具体内容。正因为这些内容极其重要,传递情报的人才不惮其烦,用暗码详细写出,又第一时间传到长安。
杨修放下笔,手指轻叩案几,沉思良久,吁了一口气。“这个贾文和……大奸若忠啊。”
……
荀彧出了大将军府,匆匆上车,由金马门进宫,径直返回尚书台。
关上车门的那一刻,眼泪就涌了出来,就连手帕都没来得及拿。他靠着车壁,任由泪水滑过脸庞,沾湿了胡须。杨修的话在他耳中回响,像春雷一般震荡着他的灵魂,将他从自欺欺人的梦中惊醒。
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我少读诗书,一心想佐圣王成就王道,为什么会在霸道的路上越走越远,为什么成了自己最痛恨的李斯、韩非?百年之后,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先祖荀卿?
没想到真正继承了先祖衣钵的人却是吴王。他不信天命,却对人前所未有的尊重,不仅是读书人,更包括那些普通的百姓。他没有把他们当作愚民、贱民,不遗余力的教导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成为读书识礼、有所担当的士,文人是士,武人也是士,农夫是士,商人、工匠、医匠也是士,听起来,这简直是磨砖作镜,积沙为城,但他却义无反顾的去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今看起来,他是对的,这才是成就王道的正途。他解决了一个困扰儒门已久的问题,在经权之间取得了统一。王道本不迂远,根本不需要霸道来救急,阻碍王道的不是别人,而是世家,道义在口,利益在手的世家,还有他们这些以圣人门徒之居,却昧于大道的读书人。
道本不在那些艰深的文辞里,而是眼前的生活中。日用而不知,周行而不殆,真正能理悟的人却少而又少,不是道远人,而是人远道。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以经解我,又如何能领悟经的真义?
我就是个蠢物,有目而盲,有耳而聋。
“令君,尚书台到了。”马车不知什么时候停下,鲍出敲响了车壁。
荀彧忽然惊醒,他连忙掏出手帕,拭去脸上的泪痕,又定了定神,这才推开车门,下了车。尚书右丞卫觊站在阶下,快步迎了上来,低声说道:“令君,执金吾伏完来了,等候令君多时。”
荀彧停住脚步,皱了皱眉。
伏贵人生了皇长子刘冯,伏完就一直在寻求立后,立了后,皇长子就能成为嫡长子,将来就有机会成为嫡子。否则一旦天子另立皇后,太子就可能与伏家无缘。但荀彧对此很不以为然,大汉衰落至此,若不能中兴,就算立为太子又能如何,他有机会登基继位吗?
伏完读书读傻了,他以为大汉现在还根基稳固,至少能再撑几十年吗?伏氏以经学传家四百余年,几乎与大汉相始终,却教出这么百无一用的书生,真是儒门的失败。
“可曾说什么事?”
“说是有公务,但都是些小事,我看还是为立后的事。”
荀彧眉头皱得更紧。“还有其他的事吗?”
“有。”卫觊的眼神变得有些奇怪。“刚刚收到陛下转来的一副文书,是故并州刺史贾诩的上疏。”
“贾诩的上书?”荀彧又想起那个身影,心中莫名的焦躁,一时没留神卫觊的脸色。“贾诩说什么?”
“贾诩建三策:上策禅让吴王,中策远征西域,下策退守益州。”卫觊一边说一边从袖子里抽出文书,递给荀彧。荀彧接过来,却没打开,沉吟了片刻,颇有些意外。虽然还不知道具体的内容,但从这三策的整体思路来看,贾诩显然并不赞成天子一意孤行,继续与吴王孙策为敌。
“还有么?”
“还有,陛下问皇甫太傅病体。如果皇甫太傅病情好转,尚能支撑,就征发更多的士卒屯驻蓝田大营,不过我猜测,很可能是要策应汉中。”
荀彧猛地一转头。“皇甫太傅病了这么久,陛下又不是不知道。”
“是啊,所以陛下还有个备选的方案:司隶校尉张则。”
荀彧的心拎了起来。如果说让皇甫嵩统兵,策应汉中的意图还不明显,那让张则统兵就很清楚了。张则就是汉中人,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由他统兵,肯定不是驻扎在蓝田大营,守护长安这么简单。
“有没有说征多少兵?”
“多多益善。”
“胡闹!”荀彧变了脸色,脱口而出。“关中总共不过二十余万户,胜兵者也就是十余万人,陛下征发三万多人,已经影响到了关中的耕种,再征兵……”他突然愣住了,回头看着卫觊,张了几次嘴巴,却什么也没说完,倒是额头沁出了一层豆大的汗珠。
天子这是和袁谭一样,要与孙策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啊。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荀彧立刻想到了贾诩的上书,不禁暗骂自己太天真,贾诩怎么会这么好心,劝天子罢兵,连忙打开手中的文书细读。看完文书,荀彧的脸已经没了血色,额头青筋暴起,不住的扭动着,双目充血,就像要喷出火来似的。
“这个贾文和,究竟想干什么,欲陷天子于死地吗?”荀彧嘶吼道。
卫觊同情地看着荀彧,却一句话也不说。他已经看过了文书,也猜到了贾诩的用意。他明知天子少年心性,一心要中兴大汉,既不可能禅让,也不可能远走西域,却提出这样的建议,看似劝天子避孙策锋芒,实质刺激天子冒险,用心歹毒,偏偏还没有一点把柄落在纸面上。他这三策可是处处为天子着想,为天下着想,不管天子接受哪一策,都是造福苍生的功德。
可问题就在天子不可能后退,他只会被险恶的形势刺激,孤注一掷,奋死一搏。
第2060章 老臣少主
荀彧一甩袖子,登上台阶,低头急行。
听到荀彧的声音,伏完从里面走了出来,满脸堆笑,拱手行礼,正在和荀彧打招呼,见一向温和的荀彧满脸怒气,吃了一惊,涌到嘴边的话又生生咽了回去。他偷偷看了卫觊一眼,卫觊苦笑着摇摇头。伏完见状,没敢吱声,看着荀彧像怒虎一般进了门,缩了缩脖子,转身走了。
荀彧进了公廨,转身的一瞬间,隔着窗户看到了伏完匆匆的背影,这才想起伏完的事,愣了片刻,又不禁哑然失笑。本来还要考虑如何应付伏完,没想到一时失态,伏完竟然自己走了,倒是省了不少口舌。
看来人还是要有点锋芒,不能太好说话。荀彧哼了一声,来回踱了两圈,对卫觊说道:“伯儒,你去一趟见一趟司徒府,问问关中今年的春耕情况,要具体的数据,然后再查查今年入夏以来的雨水,估算一下今年的收成。”
卫觊应了一声,却不离开。荀彧瞅瞅他。“伯儒以为不可?”
卫觊苦笑。“令君处事稳重,陛下托以关中之事,觊本不该妄评,只是形势如此,天下有易姓之虞,陛下不惮劳苦,亲冒锋镝,令君似乎不宜制肘。”